fbpx
危險療程_封面_280

《危險療程》讀後:佛洛伊德、榮格與莎賓娜未解完的精神分析之夢

拜現代心理學成為暢銷書主題之賜,假如進行大眾票選,那麼談到心理學的重要人物,曾經一度被學術界遺忘的佛洛伊德 (Sigmund Freud) 與榮格 (Carl Jung) 大概會毫無意外地將會雄據榜單的前幾名。

這兩位早期的心理學家,曾經以「國王與王儲」的形象受到時代注目,然後分歧的理念卻導致日後決裂。

《危險療程》這本原著於 1993 年的老書結合了歷史手稿與想像力,重新構建了這段師徒情誼失色的過程,並且進一步帶出了對大多數人而言的一位神秘人物 – 莎賓娜.史碧爾埃 (Sabina Spielrein)。

莎賓娜作為醫師同志、病人與秘密情人,穿梭在兩位早期的心理學大師之間,三人微妙的關係隨著劇情冷熱變化,完美地描繪出以「精神分析」為原點,心理學對自己的質疑與思辨,以至於後來催生了更多不同的心理學流派,這是一本類小說,也是一部思想發展史。

國王、王儲與他們的時代背景

身為書中主角的佛洛伊德是能寫善寫的作家,其中最廣為人知的作品或許是這本 1899 年出版的「夢的解析」,書中揭露了佛洛依德著名的潛意識觀念,一直流傳至今。

但是它並不像許多人以為的,一出版就引起劃時代的劇變,也沒有可與名氣相襯的暢銷成績,但是利用夢境來詮釋精神與行為異常的創意與直覺性,還是讓佛洛伊德的學說逐漸嶄露頭角。

隨著更多人受到佛洛依德以「解夢」作為心理疾病初步診斷的啟發,夢與潛意識學說的影響力逐漸醞釀擴大,受到吸引的人物除了當時享有名望的精神病權威布魯勒 (Eugen Bleuler)、後來聲名大噪的心理學家阿德勒 (Alfred Adler) 之外,還有 Bleuler 的弟子 : 年紀比佛洛伊德小 19 歲的榮格,也是書中的第二男主角。

歷史上榮格最初的成就奠基在當時蔚為流行的「字詞聯想」實驗,它的做法是這樣的,醫師對著受試者念出不同詞彙,並要求受試者說出從那些詞彙當中聯想到什麼內容,事後再針對病人的聯想做深入的分析並找出病因。

但是字詞聯想實驗有個瓶頸,例如某些詞彙與病人的組合會出現回答結巴、說不出所以然或者全無反應等等特別突兀的現象,這時佛洛伊德「潛意識」概念的出現,正好給予字詞聯想實驗完美的下台階,那些造成回答困難的詞彙,可以被解釋為和病人內心深處的痛苦有關,只是病人自己沒有意識到而已,榮格據此更延伸出了集體潛意識的概念,認為有種種深層動力,世世代代傳遞下來而我們卻不自知。

基於好奇與研究的需要,榮格很快就受到佛洛依德學說的吸引,雙方的第一次會面長達十幾個小時,捨不得分離。榮格逐漸成為佛洛伊德的有力的盟友與最鍾愛的弟子,直到莎賓娜與兩人的理論差異擴大到改變這一切為止…。

完美的療程,危險的關係

鏡頭一轉,莎賓娜最初是榮格的精神病人,由於傳統的心理學治療似乎不起作用,榮格轉而嘗試了精神分析的方法,在探索的過程中兩人逐漸發展出越線的親密關係,或許是天份也或許是愛情,康復的莎賓娜也成為精神分析學派的要角,活躍在聚會以及組織的推廣上,在早期的女性心理學家名單中留下了自己的芳名。

莎賓娜、榮格與佛洛依德的人際關係是一段臆測與想像空間極多的歷史,對它的好奇最終也催生了《危險療程》這本書。

這段關係對榮格來說是頗為煎熬的,因為當時榮格已經有了家室,在道德、情感與事業之間的模糊地帶糾纏不清的榮格與莎賓娜,最後走向了分手一途。對於榮格來說,這並不是結束,而是另一段痛苦的開始,因為莎賓娜轉而向佛洛伊德尋求心理上的安慰與建議。

莎賓娜是故意為之,好氣壞榮格的嗎?而佛洛伊德又是抱著什麼心態和莎賓娜往來的呢?佛洛伊德與莎賓娜之間是否也發展出越線的關係呢?似乎佛洛依德的強勢父權心理,讓他藉由幫助莎賓娜,得到了超越榮格的一點虛榮感,但這就是全部了嗎?

這些無法盡知的軼事在書中化為令人著迷的曖昧。

榮格與佛洛伊德之間的情感是非常複雜的,師徒、父子、瑜亮、情敵,哪一個才是真實的呢?或者全部都是。這種留予讀者發揮想像力以體會人物之間關係深處的內心推理,正是這段歷史往事最精彩之處。

《危險療程》也在 2011 年搬上了大螢幕,由大衛柯能堡執導的這部傳記電影,評價一般,只得到了IMDB 6.4的分數,但是電影演員選角其實還不差,適合喜歡看影片大於小說的讀者。

精神分析學派的分裂與現代意義

精神分析一詞到底代表了什麼,在佛洛伊德提出之後的幾十年間成為心理學界上巨大的爭議,因為佛洛伊德從未發表所謂精神分析詮釋心理現象的通用規則。

既然沒有通用的規則,也就不可能基於科學的原則而得出總是一致、可以被驗證的個案治療結果,用今日的話來說,就是偽科學。

佛洛伊德的爭議性不止於此,他對於運用人性原欲來解釋精神疾病的方式前衛到不免令人感到驚世駭俗,這些又以兒時性虐待 (你有病,那你小時候應該被x過)、戀母情結 (你有病,因為你想x你媽)、女性羨陽 (你有病,因為你羨慕別人那話兒) 等理論最為人詬病。

佛洛伊德甚至還對榮格耳提面命說:「答應我,永遠不要放棄性的理論,我們要讓它變成一種教條,一種不可撼動的堡壘」。

古典精神分析學派受到如此偏激又缺乏實證支持的領袖影響,後續發展如何倒也不難想像。

平心而論,在缺乏研究工具與前人經驗的限制下,早期心理學大師的理論從現代眼光看破綻極多,佛洛伊德不過是其中較為知名的人物罷了。

但是這些早期的大師們,對於人性與心理的高度洞察,仍然給後世留下了許多思想啟發,包括今天廣為人知的基本理論:潛意識對於行為與習慣塑造的影響,以及兒時經驗對成人性格發展的重要性等等。

佛洛伊德、榮格與莎賓娜的危險療程早已結束,然而我們對於人性心理的了解與追求卻還在半路上。